🎉 亲爱的广场小伙伴们,福利不停,精彩不断!目前广场上这些热门发帖赢奖活动火热进行中,发帖越多,奖励越多,快来 GET 你的专属好礼吧!🚀
1️⃣ #TokenOfLove# |广场音乐节打 CALL
为偶像打 CALL,Gate 广场送你直达 Token of Love!泫雅、SUECO、DJ KAKA、CLICK#15 —— 你最想 pick 谁?现在在广场带上 歌手名字 + TokenOfLove 标签发帖应援,就有机会赢取 20 张音乐节门票。
详情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214134
2️⃣ #GateTravel旅行分享官# |晒旅程赢好礼
广场家人们注意啦,Gate Travel 已经上线。带话题发帖,分享你的 Gate Travel 旅行体验、心愿清单、使用攻略或趣味见闻,就有机会获得旅行露营套装、速干套装、国际米兰旅行小夜灯等好礼!
详情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3172887
3️⃣ #内容挖矿# |发帖还能赚钱
广场长期活动进行中,最高可享 10% 手续费返佣!发布优质内容,如行情解析、交易观点等,吸引更多用户点赞和评论。若用户在互动后 180 分钟内完成现货或合约交易,你将获得最高 10% 的手续费返佣!
详情 👉 https://www.gate.
Web3项目合规陷阱:三大风险运营模式解析
Web3项目运营中的合规陷阱:结构设计与责任划分
在Web3领域,许多项目在追求合规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了一些常见但危险的运营模式。这些模式看似能够规避监管,实则可能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三种典型的高风险运营结构,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读者识别和避免这些潜在的合规陷阱。
"服务外包"模式:责任难以真正切割
不少Web3项目采用"外包"策略,将核心业务如合约开发、前端维护和营销推广等交由第三方执行,希望借此弱化自身的运营属性。然而,监管机构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合同签署对象,更在于实际决策者和受益者。
如果监管部门发现所谓的第三方服务商与项目团队存在利益关联、指令控制或人员重叠,即便有独立合同,也可能被视为项目方的延伸运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相关行为的责任都将归结到项目主体身上。
202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诉讼Dragonchain的案例中,尽管该项目设立了多个法人实体并将部分运营工作外包,但SEC通过调查发现所有关键决策仍由Dragonchain母公司控制,因此外包结构未能实现责任隔离。
香港证监会(SFC)在处理某些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的合规调查时也明确表示,如果核心运营和技术决策仍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掌握,即使业务由"服务商"执行,也不会被认定为独立运营。这种"形式分拆"的安排反而可能被视为有意规避监管义务的负面证据。
"多地注册+分布式节点"模式:难以掩盖实际控制中心
一些Web3项目选择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设立壳公司,同时宣称全球节点部署,试图营造"去中心化"的印象。但实际上,大多数此类结构仍呈现高度集中控制,主要决策权集中在少数核心成员手中,资金流向由单一实体或个人主导,关键代码更新权限掌握在一个地址之内。
监管机构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穿透式"识别来确定项目的实际控制中心。特别是在面临法律争议或跨境调查时,监管部门会优先追溯"实际控制人所在地"和"关键行为发生地"来确立司法管辖权。分布式节点的技术部署方式并不能遮蔽运营的实质。
2024年的Williams v. Binance案例中,美国第二巡回法院裁定:只要美国用户通过平台购买加密代币,且交易系统基础设施位于美国,美国法律就具有适用性,即使该平台声称没有美国实体。这表明美国监管机构不认同"无国籍"主张,只要用户和工程行为与主体控制相关联,就可能受到监管审查。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香港证监会(SFC)也在相关指引中强调,海外注册结构无法阻止本地监管权追溯至实际控制人。
"链上发布"模式:并非等同于无人运营
一些技术团队认为,智能合约一经部署,项目就与其脱钩,将代码上链视为"去中心化交付"。然而,监管机构并不接受这种"技术即免责"的观点。链上只是形式,链下才是实质行为。谁发起营销、组织投放、控制流通路径,这些因素才是监管判断责任归属的核心。
2024年,美国投资者对Pump.Fun平台发起集体诉讼,尽管该平台声称"链上合约公开",但诉状明确指出营销活动和KOL推广是驱动交易的核心。这表明监管机构不仅关注代码,更重视链下的实际操作。
2025年2月,SEC发布的Staff Statement重申,即使是"娱乐型"meme tokens,也不能被标签"豁免"。只要存在财富增值期待或营销干预,仍需根据Howey Test进行判断。
全球监管趋势已趋于一致,SEC、CFTC、香港SFC和新加坡MAS等多地监管机构均强化了"行为导向"的判断逻辑,将链下的推广和分发路径列为重点审查项。特别是通过KOL、空投、交易所上线等方式进行"带动性发行"的模式,几乎全部被视为典型运营行为。
结语:关注实质控制关系,而非表面结构
近年来,监管机构的逻辑越发清晰:不是看项目搭建了什么架构,而是关注实际操作方式和受益主体。Web3项目真正需要的不是复杂的结构堆叠,而是清晰设定责任和控制边界。与其试图通过"结构游戏"掩盖风险,不如从一开始就建立具备韧性和可解释性的合规架构。这才是降低法律风险、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